刻奇国里说刻奇
刻奇国里说刻奇
Jun 12, 2024
| Jan 15, 2025
1531  |  Read Time 4 min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AI 摘要
一个人的自我欺骗叫做矫情,一群人的自我欺骗叫做刻奇。
我们从小到大都处于刻奇之中:小时候写作文“看着胸前的红领巾我骄傲地笑了”,军训结束之后抱着教官哭得稀里哗啦,在人山人海的地方求婚,引来千人围观如同商场促销。
这些时刻的共同点是:当事人带着激动和赞美看着自己的灵魂,感慨自己的崇高。
刻奇,是一切真实的反面。
捷克作家米兰·昆德拉在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当中,给了刻奇新的含义:
看到一个小孩子在草地上奔跑,第一颗眼泪说:孩子在草地上跑,太感动了!第二颗眼泪说: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,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,多好啊——使刻奇成为刻奇的,是那第二颗眼泪。
在昆德拉的口中,刻奇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,而是成为了一种情感——
一种能够被分享的情感。
格林伯格认为刻奇的反面是艺术,而昆德拉认为刻奇的反面是粪便。
昆德拉小时候看到一本木刻插画的《圣经》,看到上帝的形象,想如果他有嘴,就得吃东西;如果吃东西,就有肠子。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:一种上帝和粪便共存的事实。
一个刻奇的世界,就是一个既不承认粪便,也不承认亚当和夏娃之间有性亢奋的世界。一个刻奇的世界,是为了扩张领土而发动战争,然而把战争的目的包装得崇高而神圣的世界。
昆德拉对于刻奇的反对,与其说是道德层面的,不如说是美学层面的。他反感统治者在检阅台上高高在上的笑容,同样反感抗议者的热泪与激情。
一个二十多岁拿起枪去山区参加游击队的男青年,与其说是受到某种召唤,不如说是被自己的形象迷住:在一个汇聚着成千上万目光注视下的伟大舞台。
刻奇是自我迷恋,是灵魂的膨胀。昆德拉写道:“促使人举起拳头,握住枪,共同保卫正义的或者非正义的事业的,不是理智,而是恶性膨胀的灵魂。它就是碳氢燃料。没有这碳氢燃料,历史的发动机就不能转动。”
《华尔街日报》曾经刊载过一篇名为《为什么独裁者爱刻奇》的文章。文章中配了一幅图:金正日端坐在巨幅图画前,画中是奔流的瀑布和几只小鸟。
报道说,这幅画就是典型的刻奇艺术,采取的是非常浅白的隐喻:奔流而猛烈的瀑布象征着领导人的绝对力量,而几只小鸟象征着乐园中的人民。
属于刻奇艺术的,还有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修建的“胜利之手”的雕塑。两只巨大的手按照萨达姆的手建造,各握一只巨大的剑在天空中汇合。同样被批评为“幼稚的刻奇”的,还有普京裸着上身蝶泳和骑马的照片,“显示出自己超级汉子,而且把自己视为超越常人的象征”。
刻奇,作为一种宣传,是不惜一切讨好所有人的态度。为了说服所有人,它让生命超越自身,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美感。
人们期待得到高于自身的人物的赞扬,在很久之前,这个评价的人是神、是上帝、是高于自己的生命体。文艺复兴和科学的发展,把人们从上帝那里解救出来。没有了上帝,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个上帝的化身,所以要赋予生命一个崇高而神圣的意义,一个热泪盈眶的理由,一个感觉自己与其他人类同在的时刻。
然而,在大多数时候,这种神圣的时刻并没有出现。所以我们只能自我欺骗,并寻求认同。
我们寻找容易擦掉的眼泪:韩剧中得绝症死掉的女主角,电影里妻离子散、母子分离得哭天抢地、妈妈的白发和爸爸的驼背;我们寻找成本极低的崇高:在微博上呐喊“不转不是中国人”“这一夜我们都是 ×× 人”;我们寻找轻而易举的共鸣:“能哼出《黑猫警长》的主题歌说明你老了”“还记得小时候拍过的‘圣斗士星矢动画片吗?”
欺骗是对别人掩盖真情,自欺是对自己掩盖真情。自我欺骗很难克服,因为它如同气球爆炸一样在瞬间发生,自身甚至毫无察觉。
克服刻奇,首先要做到的是克服孤独。当其他人共同感动、流泪、愤怒、快乐的时候,要有足够的勇气不与他人同悲同喜。
克服刻奇,并不是靠嘲笑他人“刻奇”来实现,而是靠捍卫自身的情感,如同捍卫自己的城堡。
<hr />
《刻奇国里说刻奇》 —— 蒋方舟
不同频的亲密关系How to write commit messages in English
Loading...
Catalog